中医杂谈微课堂武威汉代医简内
?本文为《微课堂》专栏第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导读:在讲解本课题前,先简要讲一讲如何学习方剂学的问题,方剂都是历经临床验证的医家临证经验的总结,是方剂中之精华,也正是我们所要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方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经典方剂,是我们步入医门的必由之路。把学到的方剂运用于临床,由“规矩”变为“方圆”,并在临证中学会加减变化更是临床取效的关键。如已故名医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所言“加减变换之美,从来所无”、“知常则以达变”,当行医10年、20年,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后,就要逐步摆脱方剂的约束,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宋代名医徐叔微云:“余读仲景书,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于仲景方,斯谓得仲景之心”。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中指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或病名同而病因异,或病因同而病证异,则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药。”已故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更进一步强调“一人一方”。他说:“医生没有‘通关钥匙’,看病就如同拿钥匙开锁,一千把锁,就要一千把钥匙。就是所患病状完全相同,但人有男女老幼,地有南北西东,时有春夏秋冬,质有刚强柔弱,就要求我们同中求异,做到‘一人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习用套方套药的路子,提高疗效。”明乎此理,临证之际,有现成方可用者用之,不合适的加减变换之,完全不对路子,无方可用者,则因证立方,自辟蹊径。正如建楼房和住新房的过程,建楼房只是设计师、建筑师修成的框架,我们买楼房大多是“土坯房”,按照买房人的要求,装潢为不同的风格后,才能成为住户的新住房,所以方剂只不过是框架结构的“土坯房”。事实上,医生的许多好处方,都是这样“逼”出来的。一个问题的豁然领悟,一个相似病案提供的医疗经验,一首名方的化裁,一两味药的灵活运用……无不使你茅塞顿开,想到又可治好一位病人,又能解决一道难题,顿觉“灯花亦灿烂”。虽然“天下之病,千端万绪,而我之设方亦千变万化”,但“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易之法,即或有加减出入,而纪律井然。”(《医学源流论》)即无论临证方剂如何变化,法不离宗,其遣方用药思路无不受经典方剂立法之启发。否则,临证用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简言之,学好方剂,用好方剂,要掌握两个字—“加减”,武威汉代医简是方剂最早运用的典范。如:“治久泄肠辟卧血……医不能治皆谢去方,黄连四分,黄芩、赤石脂、龙骨、人参、姜、桂各一分。肠中痛,加甘草二分:多血,加桂二分;多脓,加石脂二分。多□,加黄芩一分”。正如群友、医院王福林所说:“中医研究及学术的发展,必须尊古而不泥古,在临证过程中要加深对古方的理解和体悟,深入体会医简方药在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独特魅力,在临床诊治中要注意对四诊的总结提炼,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是大有裨益的”。为了方便记忆,我还在每个基本方的后面添加了处方歌诀,其歌诀力求包含处方名称、方药功效、具体药味等,尽可能精炼,容易背诵。一旦精熟记忆,临证将左右逢源,不乱手脚。 从本期开始连续讲三期“武威汉代医简内科方的加减运用”,供大家参考。 一、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 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 柴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乌喙、姜各一分。 将以上6种药物加工炮制,用蜜制成丸剂,丸如樱桃大。昼夜含3丸,缓慢咽下药汁。 温补肾气,平喘止咳。 外感六淫,咳嗽日久,痰气凝结,肺道壅塞,久咳及肾所致中老年人久咳不已,痰鸣喘嗽者。 (一)临床运用基本方(结合现代临床用量及经验用量整理,以下处方同) 柴胡15g桔梗15g蜀椒10g桂枝10g 制川乌5g生姜5g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方歌:温阳散寒为总纲,久咳上气第一方, 柴胡桔梗止咳嗽,乌桂椒姜温肺阳。 (二)临床运用加减方 1、咳嗽症候明显加炙紫菀15g,炙冬花15g,炙百部10g,苏子10g,川贝母10g(或浙贝母20g),杏仁10g等。 病案举例:陈某某,男,30岁。门诊号:,住:古浪县古浪镇。 初诊:年12月5日 主诉:咳嗽咯痰5年余。 5年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咯痰,以晨起咳痰为重,时有恶心,伴乏力、恶寒、盗汗,经当地X线拍片、化验检查,排除肺结核。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听诊:双肺及气管无异常。今X线拍片报告:双肺纹理重。血常规:正常。 方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久咳上气方 柴胡15g桂枝10g桔梗15g蜀椒5g 制川乌5g干姜5g冬花15g紫菀15g 百部20g苏子10g厚朴15g甘草5g 10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取效。 2、发热证候明显者选加生石膏30g,知母10g,金银花15g,连翘10g,葛根20g,蚤休20g等。 3、喘息证候明显者选加炙麻黄5~10g,苏子10g,厚朴15g,杏仁10g等。 病案举例:于某某,女,62岁。门诊号:,住红古区。 初诊:年8月31日 从小体质就差,容易感冒咳嗽。年因受风受潮咳嗽气喘加重,胸部憋闷,干咳无痰,怕冷,背部发凉,10余年来,一直用中药、西药治疗效不佳,半月前因感受风寒后上述症状加重,大便正常,纳食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久咳 治法:温阳益肺,降气化痰 方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久咳上气方加味 柴胡15g桔梗15g蜀椒10g桂枝10g 制川乌5g生姜5g麻黄5g石膏20g 杏仁10g厚朴15g苏子10g甘草5g 7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二诊:年9月7日 咳嗽,气喘明显减轻。 上方加浙贝母20g,7剂。 三诊:年9月23日 电话告之,前述症状消失,仅少有气短,咨询是否需再服药,回复请再服上方3剂,以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4、咯痰色白加茯苓20g,半夏10g,胆南星5g;咯痰色黄加黄芩10g,瓜篓20g等。 5、合并痰中带血选加仙鹤草20g,茜草10g,白及10g,地榆炭20g,白茅根20g,汉三七粉5~10g分冲等。 6、肺部占位性病变选加十大功劳叶15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20g,土鳖虫5g,天龙5g(或蛤蚧),浙贝母20g等。 7、兼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干咳无痰者,选加生地20g,麦冬20g,天冬20g,五味子10g,花粉20g等。 病案举例:祁某某,女,51岁。门诊号:。 初诊:年8月22日 咳嗽哮喘8月,伴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干咳无痰,舌尖偏红,苔少,脉细数。陆军总院检查诊断: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用喷雾剂等止喘治疗,效果欠佳。 方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久咳上气方加味治疗 柴胡15g桔梗15g蜀椒10g桂枝10g 制川乌5g生姜5g生地20g麦冬20g 天冬20g花粉30g焦山楂20g甘草5g 7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原方加减四诊后(年9月12日),咳喘等症状明显减轻。胸部正位X线拍片报告:双肺纹理重。血常规检查各项均在正常范围。 二、治伤寒逐风方 治伤寒逐风方 附子三分,蜀椒三分,泽泻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 将以上6种药物炮制加工为散剂,每服1方寸匕(约1克),用酒送服,日服3次。 温通经络,逐风散寒,除湿止痛。 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畏寒怕冷,证属风寒湿阻者。 (一)临床运用基本方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伤寒逐风方 制附子10g开水先煎蜀椒10g泽泻20g制川乌5g开水先煎 细辛5g白术20g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方歌:伤寒逐风治寒痹,怕冷病症均可取, 乌附椒辛性最热,白术健脾水入泽。 (二)临床运用加减本方 1、寒证证候明显再选加干姜10g,鹿角霜20g,羌活20g,独活10g,吴茱萸10g等。 2、瘀血证候明显者合并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瘀方”,或选加鸡血藤20g、赤芍15g、丝瓜络20g、路路通10g、水蛭10g、血竭5g等。 病案举例:何某某,女,52岁。门诊号:,住宁夏石嘴山大武口。 初诊:年8月30日 1月前出现四肢关节疼痛,双膝疼痛明显,行走受限,伴晨僵,喜暖怕冷。食欲差,睡眠可,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中医治疗。 方药: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伤寒逐风方合瘀方加味 制附子10g开水先煎蜀椒10g泽泻20g制川乌5g开水先煎 细辛5g白术20g当归20g川芎15g 牡丹皮10g桂枝10g水蛭10g鸡血藤20g 醋乳香10g醋没药10g透骨草20g甘草5g 10剂,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二诊:年9月18日 患者诉食欲好转,四肢感无力、膝关节疼痛均缓解。舌淡苔白,脉弦滑。 原方继服7剂,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3、湿邪证候证候明显者选加薏苡仁30g,萆薢20g,藿香10g,佩兰10g等。 病案举例:杜某某,女,67岁。农民,门诊号:,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google竞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jg/1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quot药食同源,中药是不是真的可
- 下一篇文章: 男人如何保护前列腺介绍饮食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