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不仅需要民众自发传承,还需要自觉保护。今年端午,记者探访江苏各地的文旅平台、商家以及学校课堂发现,各地对端午节文化的保护具有显著特色,自觉参与传承、保护端午文化成为新的风尚。

  千年古城扬州有着“巷城”的称呼,在延伸到古城深处的近条小巷里,端午民俗和非遗魅力遍地开花。作为扬州曾经的“文脉腹地”,同时也是扬州明清旧城内唯一肌理留存完好的千年小巷,仁丰里多彩的非遗民俗活动让游客大开眼界。来自扬州大学水利学院的学生赵玲说:“这边文化气息比较丰富,这些非遗技艺比较锻炼人的心境,如果你看手机小视频一条接一条,但你刷一天,收获了什么呢?但如果你学着剪个纸、画个画,反而心能静下来。”

  活动现场还设立了传统线绳、雕版印刷、扬州面塑、通草花等多项“宝藏”非遗技艺展示。扬州线绳非遗传承人丁家菲带来了她的线绳编制作品,传统的“鸭蛋篓子”也做出了新花样。“比如这个冰淇淋也是一个蛋篓,这个像躺椅一样的也是一个蛋篓,这个是一个背带小鸡,都是蛋篓。”丁家菲介绍,这次她带来了不少创新蛋篓,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   在南通市开发区的能达剧院内,一场端午节主题活动为来到现场的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带来了多样的民俗体验和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来自新加坡的童华在南通工作生活已有21年,当天,他特意前来体验端午的多样民俗,用相机记录下精彩的瞬间。“这样的活动促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兴趣,我们深深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希望通过更多了解,帮助外籍友人在开发区长久地工作和生活。”他说。

  提到端午节的“吃”,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粽子。为适应市场新需求、丰富时尚感,各家餐饮店也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比如位于常州溧阳市的田原乡味,在原材料上选择了本地特产乌米,用乌饭草汁浸渍一夜的糯米,颜色由白色变得乌青,同时也更多了几分来自于乌饭草的清甜香气。田原乡味线下空间店长刘伟红:“把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结合起来,把雁来蕈放在里面,使每个粽子的口感更多样化。”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穿针引线、穿线配珠、中药填充、拾布缝制……这样的缝制流程对每一位参与者来说,都是收获满满。家长荣娟分享,自己和孩子通过制作香囊,深切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以及节日的温馨。同样让家长们欣喜的是,在充满乐趣的香包制作中,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更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实,不论是各种口味的粽子、寓意吉祥如意的香囊,还是鼓声震天的龙舟赛、精彩纷呈的非遗技艺展示,都是端午佳节带给人们的“仪式感”。经历并感受这种仪式感背后的文化内涵,就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发生在你我分享过节喜悦的一条朋友圈,可能发生在一场亲身体验的端午民俗活动,也可能发生在小学生的一项家庭作业里。但当越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会有越光明的未来。刚刚制作完“兜蛋”的小朋友臧婧含说:“以前只是戴过蛋兜,今天第一次尝试自己编,感觉特别有意思。我还学习了很多关于端午的知识,让我感到我们传统节日真是特别有意义。”

  (江苏新闻广播/王文欢扬州台南通台常州台宿迁台盐都台编辑/徐玮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tp/1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