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白癜风的医生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503/6210229.html

对于刚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来说,医生一般都会给出许多建议,这些大多是关于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那么对于长期患病,持续期长达5到10年仍未治愈的患者来说,又有哪些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建议呢?

1、倡导热痹,首重清热解毒

几乎所有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主诉中均有病变关节怕冷喜温的“寒象”,这是一个迷障,并不是RA病性的本真。更内在深入地观察发现,绝大多数胀痛关节虽无皮色改变,但皮温增高、抚之多热,局部炙烤酷热感、跳痛或触痛,验舌脉多舌红脉数;多项免疫炎性指标居高,如CRP、ESR、RF、CCP等;其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的持续性变态反应性炎症。现代痹证的含义已不是只是建立在表现学基础上的概念,借助免疫学、病理学去审视风湿病,免疫炎症为RA主要病理机制,所有风湿病临床表现都以免疫源性“炎”“热”为基础。由此张鸣鹤教授提出了“因炎致痹”“因炎致痛”“炎生热毒”“因炎致瘀”的观点。

两个火字叠加为“炎”,活动期RA当以热痹论治。清热解毒作为RA的基础医治,贯穿疾病医治始终。热重于湿者,重用清热解毒;湿重于热者,清热利湿解毒;热毒伤阴者,清热养阴解毒;寒热错杂者,清热散寒解毒。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连翘、红藤、雷公藤、板蓝根、虎杖、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山慈菇、田基黄、射干、蚤休、大青叶、山豆根、黄柏等。

2、着重祛邪,适症祛湿活血

《景岳全书》曰:“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对关节游走性或固定疼痛者配伍活血通络药能很好地帮助祛风通络止痛。常用活血通络药有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刘寄奴、乳香、没药、王不留行、莪术、水蛭、土鳖虫、露蜂房、全蝎等。但关节积液者,不用或少用活血药(也不要烤电),否则越用越肿。活血药可能会加重局部渗出以加重关节肿胀。

“无湿不成痹”,病在下肢,关节酸胀、沉重或伴有水肿、关节积液者,当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重用祛湿药。此时若只清热解毒,则肿胀难消;若只祛湿则治标不治本,不能清除致病之源,消不了这种肿胀,即便是暂时肿减,不久还会再肿。应当热湿两清,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祛湿,效果才能显著。常用的祛湿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防已、车前草、薏苡仁、萆薢、土茯苓、木通、赤小豆等。临床上可根据病情选用两三味应用之。

3、妙用引经,选药部位分明

引经药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颞颌关节痛,张口、咀嚼受限者,加用白芷、细辛;颈项疼痛,转侧不利,用葛根、伸筋草、白芍;痛在上肢,重用羌活、桂枝;痛在下肢,重用独活、川牛膝;病及全身者,加用秦艽、防风、威灵仙、青风藤、海风藤;四肢小关节胀痛,用猫眼草、土贝母、蜂房、细辛;两膝关节胀痛,用猫爪草、防己;双踝胀痛,加漏芦、地龙、钻地风;皮下有结节者,加白芥子、胆星,以祛皮里膜外之痰。

4、顾护正气,佐温药健脾护胃

热痹寒之,必热药佐之。RA为慢性顽疾,毒邪顽恶,寒药虽效,然非长程大剂难以根治,但久服又难免伤脾败胃。一则佐制诸药之寒凉,以防寒滞血脉;二则健脾护胃,扶正御邪。常用温热药有熟附子、制川乌、干姜、细辛、桂枝、肉桂、毕澄茄、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白芥子。

5、预防复发,在于巩固医治

尪痹为邪毒深入骨骱,入经入络,且湿热相合,如油入面,难以根除,故巩固医治、抗复发亦为RA医治的重要环节。RA病情缓解者亦不可突然停药,待表现、体征、化验指标皆正常后,方可逐渐减药,改汤剂为3日2剂或隔日1剂,或服用丸散剂。一般建议患者再坚持服药半年左右。稳定期的医治不可纯用补益之剂,应联合少许清热解毒药,治以清解余毒、平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常用药物有金银花、红藤、当归、白芍、红花、川牛膝、桑寄生、白术、党参、黄芪、茯苓、薏苡仁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xz/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