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肿瘤各期辩证原则

第一章内治法则

对于肿瘤的治疗,目前我国大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中医中药、免疫、气功、针灸、激光、冷冻以及心理治疗等方法,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改变了既往各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的观念。事实证明,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推广,肿瘤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进一步说明了肿瘤不能靠单一的治疗手段和措施。

虽然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早中期肿瘤负荷,清除或杀灭癌细胞,但其注重的是局部癌肿的治疗,治疗时毒副作用大,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扶正,可法邪,进而控制肿瘤增殖,减少复发、转移,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是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常用甚至是国内医务工作者必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其疗效得到临床和实验的一致肯定。但中医中药着重于整体治疗,抗肿瘤效果缓慢。因此,临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常可以起到提高疗效,减少减轻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而针对晚期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的治疗方面亦有独到之处。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开阔临床医师对疾病诊治的思路,为其提供更多方面的评价指标,提供的手段较客观,治疗措施较有力,有利于提高对病情转归判断的准确性。

但鉴于中、西医均存在各自的不足之处,如何在充分估价两者抗癌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有计划地综合应用,发挥各自的优点,尽量避免或减少毒副作用,减少复发和转移,在患者生活质量不受太大影响的前提下使治疗能顺利进行,并且抗癌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增强,是对患者十分有益而且有必要的。因此,如何进一步研究探讨、发展中西医结合对恶性肿瘤的诊疗方法,进一步提高疗效,是直接关系到恶性肿瘤患者早日康复和最大限度地延长存活期、减少疾病痛苦的一大世界性课题。

中医认为肿瘤因气、血、痰、瘀、毒、虚而成。周师常说,我们中医临床治疗任何疾病,都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即在整体观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临床资料或疾病信息,查找病因,并进行辨证分析,然后形成适宜的治法,最后选用合适的方剂、中药来治疗疾病。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每一环都必须准确无误,这就涉及中医的诊断、内科、外科、方剂、中药学等各学科。而鉴于肿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在肿瘤的中医诊断治疗过程中必须时刻做到心存整体观、四诊合参、病证结合,灵活运用各种辨证方法,给予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生理理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是统一的,脏腑与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即“天人合一”的理念。当人体能做到“阴平阳秘”便是健康的。如果这种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和谐统一,便可发生疾病。因此,人体无论哪个脏腑、经络发生功能障碍,其局部的病变必将影响到我们人体全身的功能活动。虽然肿瘤表现为局部的积聚,但可引起发热、疼痛、纳呆、失眠,甚至发展至全身消痩、乏力等;又如气虚虽然是一个全身病变,但其可出现腹泻、脱肛等局部的病变表现。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必将伴随着全身整体的变化及表现。因此,中医在诊疗恶性肿瘤疾患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不能着眼于局部的证候不适,必须要考虑到疾病是机体整体病变而产生的,进而对所能掌握的临床资料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分析,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才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这才是中医的整体观,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

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其中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症状和体征是疾病所反映的重要诊断信息,也是中医辨证的基础。而望、闻、问、切四诊,是使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方面来检查患者,并收集临床资料,有其各自偏重的视角、手段和作用,均不能偏废、代替,所以中医学理论都强调四诊合参,正如《医门法律》所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然而,四诊合参,四诊并重,并不等于不分主次、面面俱到,更不应机械地将望、闻、问、切四诊分开按顺序使用进行诊断。临床中一般都根据主诉,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重点地收集临床资料,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证、次证,有目的地进行辨证论治。

目前中医肿瘤学界,对肿瘤的治疗观点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即“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思想,是在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和鉴别的指导法则下进行治疗活动,先辨证,再下药,有是证用是药。辨病论治观点则认为,先察病,后用药,有是病用是方、用是药。但周师认为,由于“病”和“证”反映疾病不同方面的本质,所以在诊断肿瘤疾病时要特别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必须走“病证结合”的道路。在临床诊治肿瘤疾病进行思维分析时,我们多是先辨病而后再辨证,再对症用药。这是因为确定了病名,我们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提示常规的证型,进而进行治疗。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规范化治疗,而且有利于推广中西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法,提高疗效。“病证结合”治疗,既抓住了“病”这个疾病的基本矛盾,又抓住“证”这个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可以正确归纳、分析,找出病因,识别病性、病位,把握疾病转归,判明邪正盛衰,抓住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为立法论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当然,对肿瘤进行辨病论治并不等于不辨证,而是因为肿瘤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辨病诊断先于辨证诊断,先辨病再引导辨证,完成对治则与用药的指导。而且肿瘤疾病不同于一般的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病情险恶、疗效较差、难以早期诊断、病期与预后密切相关等特点。因此,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再进行辨证,才更符合临床实际,对提高中医肿瘤治疗效果有益。不同疾病的不同时期,其病理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其治疗必然不同,因此对疾病的全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即分期)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和局部肿瘤情况,对正、邪双方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仔细辨识肿瘤疾病的病期。根据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发展过程,人们常常将肿瘤分为三个时期,即早、中、晚三期。早期患者常常饮食、起居基本如常,无明显自觉不适,肿块或显或不显,舌脉亦大致如常,此期患者正气尚充足,形体充实,邪气初起不盛,治疗常常以祛邪攻毒为主,兼顾勿伤正气。中期患者因肿瘤增大,伤精耗气,食量减少、神疲乏力,形体日渐消痩,实乃正虚邪盛之征。此阶段的疾病已进入邪正相持阶段,是肿瘤转归的重要时期,治疗必须同时兼顾扶正与祛邪。而晚期患者因肿瘤已发展到后期,肿瘤盘跟,全身多处转移,积块坚满如石,形体消痩,或面色萎黄无华,大肉尽削,表现出恶病质,此时正气大衰,饮食不思,多处疼痛。因早中期未能尽早诊治而进入晚期的肿瘤患者,身心极度疲惫,此时攻邪过度反伤正,因此此时必须以扶正补虚兼顾祛邪为原则,尽可能减轻病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同疾病做斗争,通过综合治疗来增强患者的抗癌能力,以期延长其生存期。

肿瘤疾病诊断明确后,就须进行辨证再用药。作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难治病,其辨证方法仍遵循内科常用辨证原则,常以脏腑辨证法为主,结合八纲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也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中医在临证时,虽然有多种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但在确定病位、病机时,均与脏腑辩证关系密切。任何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内伤七情以及毒邪癌疫都是通过影响脏腑导致功能失调后才能引起疾病表现的。所以,脏腑辨证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具有其他辨证方法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肿瘤疾病的复杂性及证候的多样性决定了脏腑辨证的内容极为丰富。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常常将腑病纳入相关脏病中进行讨论。

肿瘤疾病多由“气、血、痰、瘀、毒、虚”导致,其中“气”“血”均直接属于气血津液范畴,而“痰”则是“津液”停滞体内凝练而成,“瘀”则是“血”凝滞形成,“虚”多指脏腑的“气血津液”亏虚,“气”有余则为火,而“毒”则是火热之极。可见,肿瘤的主要病因均与气血津液密切相关,所以肿瘤科常用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是根据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种病证的一种辨证诊断方法。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气血津液的病证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津、液的亏虚不足,属虚证范畴;一是气、血、津、液的运行障碍而表现为邪实有余,属实证范畴。

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尽管疾病的表现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八纲辨证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它通过广泛收集四诊所掌握的辨证资料、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大证候,称为八纲辨证。比如我们可以将疾病分为阴证与阳证两大类;根据病位的浅深将疾病分为表证与里证;根据疾病的性质,分为寒证与热证;根据邪正的盛衰、主次,分为实证与虚证。这样,运用八纲辨证我们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判断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其中,阴阳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故明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它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温病病变的特点,则分支出卫气营血辨证等等。任何一种辨证,都离不开八纲,可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八纲的各种证候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阳,从阳转阴,因此在进行八纲辨证时,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八纲辨证虽然每一纲均有其独特的内容,但它们是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可以相互转化的,临床必须把握阴阳这个总纲,才能有条不紊地准确辨证。

我们运用四诊,将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关系分析清楚,得出明确的诊断,包括病名、证候名,根据所辨证候,就可以制定相应治法,遣方用药,运用方剂化裁纠正患者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治疗疾病。

历代医家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均遵守“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四法,这些治疗法则都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的。古代医家应用上述治疗法则在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作为宝贵经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同时亦指导着当今的肿瘤临床治疗。与此同时,随着中医学本身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西方医学肿瘤学的创立与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医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在古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医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归纳,建立了恶性肿瘤治疗中为大家所公认的十大法则,即清热解毒法、软坚散结法、化痰祛湿法、活血化瘀法、通腑攻下法、以毒攻毒法、健脾理气法、益气养阴法、补肾培本法和养血补虚法。这十大法则现如今已经成为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法则。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实验技术的建立和提高也为中医肿瘤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种实验室的研究也同样得到了证实,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十大法则是有其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的。因此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十大法则是有着坚实的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广泛的临床疗效作为基石,可靠的实验结果作为发展动力的。如果能将这大法则有机地、灵活地运用在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提高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助于全面地认识癌症的本质。

具体到临床灵活运用以上十大法则,应做到以下五点:

(一)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原因和病理机制主要为气、血、痰、瘀、毒、虚,即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蕴、经络瘀阻、脏腑失调、气血亏虚。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平衡失调和神经功能紊乱时,痰、瘀、毒互结在体表和体内,蕴结日久成积成块而引起肿瘤。它们都有着大致相同的发生、发展和形态学变化基础以及病理、生理、化学改变的规律。因而它们的治疗原则都可采用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虚实补泻,热者寒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也就是理气化滞,活血化瘀,化痰利湿,清热解毒,扶正培本的原则。

由于肿瘤发病阶段不同,邪正消长不一,患者体质也不同,如属肿瘤早期,患者正气未衰,瘤体尚小,宜以祛邪攻癌为主,主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利湿散结、理气化滞等攻法,如体质弱者当加用扶正药物;肿瘤中期,患者正气尚可,瘤体较大,可采用攻伐兼施;肿瘤晚期,患者正气虚衰,瘤体增大,且有多部位、多脏器转移和扩散,宜以扶正为主,如健脾理气法、益肺养阴法、补肾培本法、养血补虚法,适当加些抗癌祛邪之药。在治疗方法上,则可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传统医学辨证和辨病论治及单、偏、验方相结合,中医中药与其他西医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激光、冷冻、免疫治疗相结合。

1.清热解毒

热毒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病理之一。尤其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有邪热瘀毒、痰湿久滞化热之毒、阴虚之热毒及肿瘤本身坏死感染之毒,互为蕴结在体内或体表,从而出现邪热壅盛之证,同时也加重了病情。因此,清热解毒也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治则。目前经临床验证和动物实验证实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抗癌的药物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射干、白毛藤、龙葵、石上柏、藤梨根、蛇莓、蒲公英、菝葜、天葵子、鱼腥草、野荞麦根、苦参、肿节风、银花、连翘、黄芩、山栀子、黄柏、败酱草等。

2.活血化瘀

瘀血不仅是恶性肿瘤特有的病理、病因之一,而且更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气滞、气虚不能帅血运行便导致血瘀;外邪人侵,伤脉伤络,血溢脉外,停留在经脉、脏腑组织之间,凝结久长,便成了肿块和肿瘤。因此活血化瘀也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必不可少的一项治则。目前经临床验证和动物实验证明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抗癌的药物有三棱、莪术、赤芍、丹参、石见穿、斑蟹、铁树叶、乳香、没药、红花、虎杖根、蒲黄、王不留行、桃仁等。

3.扶正培本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生长过程是体内邪正斗争消长的过程。肿瘤形成是正气先虚,然后客邪留滞引起的一系列病变的结果,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认定的人体内部环境稳定性及机体内外因相对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在致癌因素作用下而导致肿瘤形成,并使肿瘤得以浸润、扩散和转移。正如祖国医学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也表明,补虚扶正能预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扶正培本也是我们治疗恶性肿瘤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治则。这里所指的扶正主要是指补益肝背、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补先天園后天。总的原则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当补之、调之、和之、益之。饮食调理、针灸、气功等都应归属扶正的范畴。此项治则尤其对放、化疗后的恶性肿瘤患者更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目前经临床验证和动物实验证实既能扶正培本又能抗癌的药物有人参、白术、黄芪、太子参、大枣、茯苓、薏苡仁、绞股蓝、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白芍、百合、天冬、当归、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肉、鳖甲、沙参、麦冬、补骨脂、肉桂、仙茅、仙灵脾、肉苁蓉等。

4.理气化滞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在正常情况下,流畅无阻,升降出入,循行全身各部,如因某种原因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致癌原因引起气的功能失调,即可出现气滞、气郁、气聚,从而引起血滞、血瘀。瘀积日久便成肿块、肿瘤,因此气是恶性肿瘤的致病原因之一。在治疗恶性肿瘤时,理气化滞也成了治疗该病不可缺少的一项治则,尤其是在对食管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肠癌的治疗中,理气化滞药更是非用不可的一类药。目前经临床验证和动物实验证实既能理气又能抗癌的临床效验药物有八月札、广木香、青皮、陈皮、柴胡、乌药、川厚朴、枳壳、香附、威灵仙、降香、积实等。

5.软坚散结

《内经》中早已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肿瘤的形成本身就是痰、瘀、毒互结而成,因此软坚散结也是恶性肿瘤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治则。当然在治疗中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情而选用清热散结、解毒散结、化瘀散结、理气散结、消食散结药与其他治则中的效验药相和,使这类药更切合病情,投药后促使肿瘤消散和消除更快,疗效更佳。目前经临床验证和动物实验证实既能软坚散结又能抗癌的药物有夏枯草、生牡蛎、猫爪草、白僵蚕、昆布、海藻、土贝母、山慈菇等。

6.化痰利湿

痰、湿两者均系人体内的病理产物,作为病理、病因之一作用于病体。祖国医学也认为许多肿瘤的形成主要是痰凝、湿聚所致。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明,通过化痰利湿不但可减轻症状,而且还可使许多肿瘤得到控制。因此化痰利湿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也早已被人们认定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治则。目前经临床验证和动物实验证实既能化痰利湿又能抗癌的效验药物有苍术、白术、马兜铃、天南星、黄药子、瓜蒌、皂角刺、猪苓、茯苓、泽泻、石打穿、野葡萄根、半夏、生薏苡仁、菝葜、桑枝、徐长卿、木瓜。

以上治法都应该在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下灵活使用,不能拘泥于某一项治法,如有兼夹则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先后运用或同时使用。

(二)热毒为主,清解常用

肿瘤六大病因之中,热毒是恶性肿瘤主要病因病机之一。所谓热毒,即是温热火毒之邪,而所谓毒是指邪之炽盛。中医认为: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三者异名同类耳。热与火只是程度不同,热极可以化火。火虽属六淫之一,但在临床上,我们很少把它看作是一种外邪,而认为火是在体内产生的,外感诸邪之后,都能化火化热;内伤七情及脏腑功能失调,也都能生热化火。各种病理因素蕴积体内也都可以化火化热,如瘀血、痰积、气滞、水湿等。表现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最易伤津、动血、灼阴、耗气。火热之邪内蕴体内,客于血肉,壅聚不散,则可酿成痈脓,或发为肿瘤,所以说热毒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正因为热毒内蕴是肿瘤的主要病因之一,故此周师认为,任何患者都有或多或少的热毒存在,我们应该把握热之轻重及虚实,恰当运用清热解毒药物。

(三)深谱体质,不忘后天

如上所述,热毒内蕴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之一,清热解毒是我们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周师也认为我们不能只是一味使用清热解毒之品,还应相当注意兼顾后天脾胃之气。因为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常因虚致病,又因病致虚,形成恶性循环。由于病邪日久,耗损精血,损伤元气,故常见面消形瘦、削骨而立、气血双亏,或经手术、放化疗之后,大伤气阴,正气亏虚,易致邪毒播散进展,故此调理脾胃,益助气血生化,可起到良好的扶正祛邪之效。故此他的方剂中都可以看到炒谷麦芽、鸡内金、山楂、白术、山药、生炒薏苡仁等健脾开胃之品。

(四)分期治疗,三因制宜

肿瘤患者病情常常比较复杂,大多经历过各种治疗手段,而且发病阶段不同、邪正强弱不一,所以我们应该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早期患者正气未衰、瘤体尚小,宜以祛邪攻癌为主,体质弱者适当加用扶正药物;中期患者正邪相当,应该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而对于晚期患者,因正气渐衰,邪实内盛,瘤体日大,且见多部位、多脏器的扩散转移,则宜以扶正为主,适当加用抗癌药。

另外,对放、化疗后的肿瘤患者中医治疗原则宜以清热解毒、补益肝肾、健脾和胃、温补或凉补气血、生津润燥为主。

(五)中西结合,不偏不颇

周师认为治疗恶性肿瘤不能固执己见,顾此失彼或偏废中西,要一切以患者为重,充分发挥尊重西医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不忘中医药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优势,按照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地对患者进行阶段性、综合性治疗,以期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因此,必须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中医中药、气功、针灸、激光、冷冻以及心理治疗、热疗等综合手段为患者服务,为临床服务,务必致力于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不应该执着于中西之争、学派之囿,一切以有利于患者为目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
白癜风治疗最便宜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yl/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