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好一件事之前记领读我的野生动
天,第天,写呀,来啦! 在做好一件事之前,要经历很多次失败,就像科学实验并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的。 ——题记 选择领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主要是这本书本身所具备的卓越价值,另外本地图书批发市场里就有这本书,《米小圈》共读没有足够的书,让我心里总有疙瘩:不知道如果有足够的书,共读会是什么样子。 11:20,4个小女孩准时到达,坐定,开始。 “非常高兴大家能来参加今天的读书会活动。我们今天共读的图书是《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大家看过吗,或者听说过吗?(这个开头糟透了。之前我设计的开头,应该是有一段关于科普图书阅读的重要性的介绍。)”3个孩子摇头,一个女孩说看过,但是忘记了。 “大家看到这个封面上有什么?(一个小女孩,和一只鸵鸟)对了,这本书是很特别的一本书,作者就是这个封面上10岁的小女孩,她叫Tippi,她有一段特别的经历——她出生在非洲的纳米比亚,但自己是法国人。她能和动物们说话,并且在那里和他们生活了10年。(学生感到惊讶!‘她还会和动物们说话!’)”我边说,边把这些重要信息写在了思维导图上。 学生表现出对这本书的好奇,于是我决定先把书发给每一个孩子。(后来的上课情况表明,一开始就人手一本书,或许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学生的思维、动作可能并不能完全和老师同步,拿到书以后,她们就开始自顾自地翻阅起来。) “这是一本科普类的书,它会告诉我们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读这本书,你们想从中读到什么?(这可真是个没有过脑子的问题,从他们极少的阅读经历来看,他们怎么可能知道怎样成为一个成熟的读者呢?)”“老师,我一点都不想读,我只想看里面的图画。”“我也是!”“我也是!”“我想知道她是怎么和动物说话的。” 气氛有点尴尬……但是附和声此起彼伏,绝对是在表明内心真实的想法。 “大家想看图画,说明这本书中的插图很有吸引力,这些都是Tippi的爸爸妈妈拍摄的精美真实的图片。可是,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只看图片不看文字,可能会失掉一些更重要的信息。比方,大家翻到X页……”我给学生举了猫鼬、狐猴的例子,“动物很可爱对不对,可是,如果我们只看图片,甚至都不能知道这个动物的名字叫什么,就像人的脸,没有了五官,看起来一片空白。(这个例子,我觉得举得可以,因为我能看到学生在过程中点头。但是后面的比喻有点糟糕,还不如说成‘就像你不知道一个人的名字,总是说那个人啊,就是那个人啊!’)” “所以,我们在阅读科普类书籍的时候,获得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对大自然有更多的理解,也能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有更多储备的知识。比方如果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我们在读《山居岁月》时,就不会那么迷茫了。我举一段话‘我检查了储藏室,里面有足够的落花生可以食用,还有车前草、山慈菇球茎、葳蕤根和苹果干’,你们看,里面出现了4种植物,落花生和苹果干大家知道,车前草、山慈菇球茎、葳蕤根,就很陌生了。当我们没有足够的科普知识储备的时候,我们读这段话时,脑海中就无法浮现出形象的画面。所以,在阅读中,我们也要加入足够数量的科普阅读。” (这么长一段话,我估计学生听着很困惑。一是他们很少接触科普类的图书,可能知道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这方面,包括我自己都缺少足够的阅读量,这和我们的阅读引导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接触科普类的图书,我就开始给他们讲应该要怎样,这离他们的阅读、生活经验太遥远,很难吸收;另外,我举的《山居岁月》这个例子,他们一点都不熟悉,在困惑之上又增加了新的困惑。) 我一边在滔滔不绝地讲,有两个女孩强跟随,对我的某些话表示同意,另外两个女孩子则不停地翻动图书。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其中的几个片段。书名叫《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那她都有哪些朋友呢?封面上有一只鸵鸟,骑在鸵鸟背上是什么感觉呢?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骑在鸵鸟背上很开心》……”于是,我开始读这一节的文字。读了几句,有个孩子问:“老师,在多少页?”我告诉她,接着读。(这可是一段相当糟糕的朗读,不熟悉文本——虽然我看了几遍,可依然对里面文字的表述感觉生硬。并且朗读完全没有任何的情感和情景感。这段写实带有抒情的文字,没有幽默点,需要的朗读技巧就更多了。) “你们看,这里她介绍了一个朋友,是一只(鸵鸟,学生回答)。它的名字叫(学生迟疑了一会儿,回答林达)。这一段文字中有哪些讯息我们需要了解呢?(学生一开始似乎对这个问题有点不耐烦,不愿意回答。)或者,就像刚才我们说的,科普书阅读完我们可要记住一些科学知识啊!” “我知道了鸵鸟肉很好吃。可以直接晒干,很硬。”这是文章当中的一段话。这是牧民们生存的一种方式。 “还有呢?”没有人回答了。 “鸵鸟的爪子,叫什么?”学生回到文本中,很久,有一个小女孩犹豫地说:“作距?”她把“它的爪子叫作距”断句断错了。“嗯,是‘距’。”我说。“对,距离的距!”另外几个孩子开始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这个距有什么特点?”“很锋利!”“像刀一样。”“很好,这是我们要记住的知识。还有呢?”没有回答了…… “鸵鸟的力气……”“力气很大!”有个一直自己翻书不说话的小姑娘突然轻轻地说。“很好,别看鸵鸟脖子细细的,力气大得很。(我一边记录在白板上画的思维导图上,一边继续说)还有什么吗?” “林达很喜欢Tippi,因为它一动不动,怕Tippi摔倒了。”“是的,说明他们是好朋友。” “所以,你看,在读完这一节以后,我们要知道的关于鸵鸟的信息有这些。当我们把它们记住之后,以后我们再看到鸵鸟时,能够浮现出的场景就更多了。(当我用总结性的话来说阅读的意义时,孩子是不是懂得?)” 接着,我又给学生讲了豹子杰比和Tippi的故事。学生听得比较认真。原文上这个故事很长,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讲得比较简略。 “这本书中,不仅讲到了这些有名字的野生动物朋友,也讲到了没有名字的野生动物朋友。我制作了一张思维导图,整理了全书的内容,大家回去之后在阅读完后,可以对照这张思维导图来重新回顾全书,做上记录,这样就会对记住其中的重要信息。明天大家有时间我们来做活动么?(一想明天,学生还有那么多作业、有那么多事情,估计没有时间了)没有时间的话,那大家就拿着这张图辅助阅读好了。” 学生拿着思维导图,表现出困惑,虽然学校要求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显然,这些孩子只是知道思维导图的样子,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制作和运用。(而我,在这里,看着学生的反应,突然不明白我之前制作这份思维导图的意义和价值了:原本我希望让学生从混乱变得清晰,体现科普作品的阅读内容,另外,也为后续做这本书的贴图活动做一个铺垫,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到思维导图的好处。然而,到结束的时候,这件事情突然变得很尴尬:让学生有兴趣去读这本书,他们是否真的课下还有时间?如何去检验他已经阅读?这些阅读到底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他们要什么时候去读呢?这些问题突然迎面而来,有好多,却是我之前一直没有想过的,过去我一直想的就只是学生需要阅读,阅读有很多好处,怎样教学生阅读更有效,我从来没有想过学生是否有时间去阅读——这项不紧急却很重要的事情,远远比不上写作业、应付考试这样紧急又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占据的时间实在太多。) “今天我们的共读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如果想读的话,可以把书借回去。有人想读吗?”刚开始没有人回应,后来,有一个小孩回答想,其他两个孩子也点点头。“好的,那明天大家把书还给我就好了,有空的话填一下思维导图留下的空。” 草草地结束,因为我已经涌起了挫败感和极大的困惑。 (这种感觉我非常熟悉,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我去做了一件事,没有看到预想中学生的热情、积极回应,过程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处理得很糟糕的情况,结束时,往往带着极强的挫败感离开。 但这一次,我告诉自己,“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积极一点”。于是,我想起胜稻和夫《干法》里的故事,要制作一个新产品,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成功的;我想起法布尔观察昆虫,一只螳螂,整整用了2年时间,甚至,曾经用42年的时间,去观察一种昆虫。所以,我今天这样去想这个事情:我今天去尝试了,发现存在这些问题。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去做了,有了可供反思的经历,而不是每天只是躺在床上畅谈理想;其次,至少,我完成了这件事,第一次做了科普类图书的领读,虽然有不足,但却已经开始。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那些致命的因素,我需要想办法慢慢解决。继续努力,这件事情是真、善的,一瞬间一瞬间不停积累,时间长了,定会实现想要的结果。) 茱萸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yl/2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朱砂简介分类成分地理分布历史记
- 下一篇文章: 尿酸太高你别慌,常用这2种方子泡脚,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