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运用以调代补法论治胃癌经验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胃癌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必将成为我国癌病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表明中药不仅可以改善肿瘤微环境,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能有效延长或阻止术后肿瘤的复发。谢师结合多年临床治疗与研究心得提出以调代补法,该法包括通、疏、运、化四法,以通法为治疗总纲;立足肝脾,疏肝气,运脾气,再辅以化法祛邪扶正。谢师以经方、时方、验方合而为用分期论治胃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明辨病机,遵循经典

宋书《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记载“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本病多由长期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久病失养等因素影响,导致脾胃衰败,聚湿成痰,湿热留恋,伤阴耗气,进而滞而成瘀,瘀血阻络,日久酿为癌毒。《活法机要》记载:“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谢师认为胃癌乃痰、气、火三邪凝结夹杂而成,正虚是其发病基础。所谓养正则积自消,人以胃气为本,因此益气健脾法应贯穿于胃癌治疗的各个阶段。中焦气机失调是诱发胃癌的一个重要因素,叶天士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调畅气机必先疏肝以和胃。《医学心悟》中提出:“邪气初客,积聚未坚,宜直消之,而后和之。若积聚日久,须以补泻,相兼为用。”胃癌患者,正气耗散,谢师总结古人之法,以肝脾为要,畅气机,祛实邪,辨癌毒深浅,分期论治。

2、分期辨证,四诊合参

2.1疏肝健脾,芳香化湿

胃癌早期起病隐匿,不易察觉。中焦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脾虚则肝木易病,肝病则易及脾土,故常表现为胃胀、胃痛、纳差、反酸、嗳气等症状。胃癌早期多为实证,痰湿瘀毒与气滞并重,治以攻邪为主,轻者疏肝理气、醒胃健脾。《杂病源流犀烛》曰:“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遂结成形而有块。”胃气以降为顺,肝疏泄失常,气机失调,气、血、痰、湿、毒等夹杂,日久酿为癌肿。《素问·宝命全形集》曰“土得木而达,木得土而发。”故谢师运用以调代补法,从疏肝健脾入手,疏肝气,运脾气,一可切病源、断病路,二可调畅气机;两者合用既能印证谢师治疗胃癌需以肝脾为要的思想又可体现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治疗理念。

2.2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医林改错》中记载:“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早期胃癌重度者或癌肿进一步发展即进展期胃癌。此类患者病程较长,肝郁脾虚多年,气虚不能行血,以致胃络瘀阻,又因“六气皆从火化”,故瘀滞日久必化热生毒,《内经》云:“坚者削之。”谢师以膈下逐瘀汤为基础方,酌加三棱、莪术、山慈菇、蛇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品,并配伍参、术、芪、焦三仙等健脾消食之药以调和气血,化瘀生新。《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三棱、莪术,味苦辛,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与参、术、芪诸药合用,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进展期胃癌患者多由血瘀、气结、食停所致,积聚癥瘕日久元气受损,不可一味专攻消导,故谢师运用以调代补法,资以健脾之品兴旺脾胃之气,使有形之邪消磨开散,而无后天之气愈亏之虞。

2.3通降腑气,顾及胃阴

中晚期癌毒弥漫,邪积毒蕴耗伤气阴,或直接影响胃络血液运行,瘀血内停凝结于局部,尤其是手术或放化疗后,均处于正气极度亏损状态,虽为虚证,但病程较长,邪已久处其间,亦可见虚实夹杂之候。此时应考虑患者整体情况,过度滋补虽能扶正但易助长癌肿发展,过分祛邪虽能一时遏制癌病进展但易耗损正气。谢师提出以调代补法,“腑以通为补”,该法通腑气即为扶正;腑气通、肝气疏、脾气健,再辅以化邪气,既不伤正,又可祛痰湿、瘀血等有形之邪。胃为阳土,体阴而用阳,得阴则胃气始降,遣方用药时还应选滋而不腻轻清灵动之品,一可润养胃体而不腻膈;二可防化瘀解毒之品损伤胃阴。

3、讨论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中医中药不但能改善肿瘤微环境,抑制癌细胞扩散,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间接抑制肿瘤增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胃癌的病理特点决定了脾虚胃败,不耐受纳,因此仅从扶正祛邪单方面治疗,必然会导致中焦失衡进一步加重,《温病条辨》曰:“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因此谢晶日教授提出以调代补法,遵循“通补兼顾不宜滞”的理论思想,以期调理中焦气机与阴阳平衡。

图文:ZZY

排版:WYG

审核:AZX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yl/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