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痛风的基本证候特征是本虚标实,本虚是脾肾亏虚,标实是湿热、痰浊、毒瘀。湿浊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湿浊之邪停滞日久,生成热毒,痹阻经络,流注关节,气血闭阻不通,引起关节红肿热痛。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关节肿痛主要以下肢尤其是足趾关节为主。

水湿停滞,痰瘀互结,炼久成石,凝结于骨骸或关节肌肉,形成痛风石。痛风石溃烂流出白色脂浊,久则耗伤正气,疾病由实转为虚实夹杂。湿热浊毒瘀结日久,失治或误治,脾肾亏虚较甚,不能气化水湿,湿浊不能排泄而形成关格之危候。湿热浊瘀痹阻经络,导致脉道不利,往往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使病情复杂难愈。

患某,男,45岁。既往有痛风性关节炎病史4年,每年发作5~7次,双手、双足多处痛风石形成,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5年余,生活无规律。患者1周前中午聚餐时暴饮大量啤酒,至夜间突然出现右足第一足趾关节红肿,疼痛剧烈,活动明显受限,先后服用秋水仙碱和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效果不佳。

患者于年6月初诊,被家人用轮椅推入诊室,查体发现右跖趾关节红肿,压痛(Ⅲ级),局部灼热,伴表情痛苦,烦躁不安,睡眠差,大便干结,舌质红,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血尿酸,血肌酐。

中医诊断:痛风性痹病,湿热痹阻证。病因为平素脾肾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停滞,加上过食肥甘厚味,水湿痰浊郁久化热,停于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宜清热祛湿,解毒活瘀。处方:土茯苓60g、萆薢15g、牡丹皮15g、赤芍15g、防己10g、白茅根30g、川牛膝15g、黄柏10g、生薏苡仁30g、大黄6g、威灵仙15g、葛根20g、山慈菇10g,等等。7剂水煎服。

一周后二诊:患者关节肿痛明显缓解,但仍有轻度肿胀,能正常行走,大便通畅,夜间睡眠也有所好转。中医认为热势已减,湿浊仍重,应守方守法,巩固治疗。继服7剂。

一周后三诊:患者关节肿痛消失,已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舌质淡红,舌体有齿痕,舌苔黄腻,脉弦滑。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较前明显好转。在前方基础上,土茯苓减至30g,去防己、大黄以防苦寒伤脾;加苍术、白术、山茱萸、怀牛膝、何首乌补益脾肾,服用3个月。同时劳逸结合,低嘌呤饮食。随访2年,病情未再反复。

按:痛风急性期多为湿热毒邪痹阻经络关节所致,这一阶段重在控制症状,改善关节肿痛,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处方常以四妙散加减,药用土茯苓、萆薢、山慈菇、葛根、牡丹皮、赤芍、防己、川牛膝、黄柏、生薏苡仁、白术、威灵仙、陈皮,水煎服。

诸药合用,使热毒得解,湿邪得清,瘀血得除。中医在痛风处方中常常重用土茯苓,认为土茯苓健脾胃、祛风湿、搜剔湿热,功效卓著。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土茯苓有明显的降尿酸、降血脂和保护肾脏功能作用。

痛风缓解期或间歇期常常病情复杂,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有痛风石形成,或有肾结石,甚至合并肾功能不全。治疗以扶正固本为主,涤痰化瘀为辅,重点补益脾肾,兼治痰瘀,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减少病情反复。

此期处方常以四君子汤和双合汤加减,药用黄芪、茯苓、苍术、白术、陈皮、薏苡仁、怀牛膝、山茱萸、桃仁、红花、当归、白芍、泽兰、山慈菇、威灵仙、葛根等。需要注意的是,痛风的分期是相对而言,临床中应本着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运用。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







































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白殿疯病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yx/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