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医学的框架
在上一篇说到,系统医学是源于对于两个普通现象的深入研究。 这两个普通现象中蕴含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类所有正常个体的形状或功能都是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为什么人类所有个体必须时刻和外界交换氧气食物和水? 随着现代系统科学,尤其是耗散结构理论、分形理论以及混沌理论的发展,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答案。 由此,基于这两个问题,我们推断得出了人体的两条基本生存法则: 1、维持人体组织及功能的稳定; 2、维持人体物质的交换的稳定; 这两条法则,是人体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基本法则,这也是医学的核心目标,医学体系应该是围绕这两条法则而建立。 关于9种变化 从2条基本法则,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延伸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条法则。 维持人体的组织及功能的稳定,意味人体的变化可以分为人体组织的变化和人体功能的变化。 理论上,人体组织的变化可以分为: (1)人体组织的减少; (2)人体组织的增多; 同样,人体功能的变化又可以分为: (3)人体功能的降低; (4)人体功能的亢进; 接着,我们来分析第二条法则。 维持人体物质的交换的稳定,物质交换的目的,是让人体的基本生命单位即人体细胞获得足够的营养成分、水和氧气。 外界的水、营养成分和氧气,是需要通过2个环境才能实现,即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是指进行食物交换的消化道和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道,内环境是指进行血液交换的血液循环系统和进行组织液和淋巴液交换的体液循环系统。 一般情况下,物质交换功能在病理条件下基本都是呈现出减弱或下降的趋势,所以,人体物质交换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5)气体交换的减弱; (6)食物交换的减弱; (7)血液交换的减弱; (8)体液交换的减弱; 这里,从人体变化的模式来讲,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体自身的变化,比如衰老等机制的影响;一种是由于人体外部的病原物质的侵入导致的,比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有毒物质等等,侵入人体因而导致人体组织、人体功能以及物质交换的变化。 因此,人体还存在着一种变化,即(9)外源病原的侵入。 将上述变化机制汇总在一起,就是: (1)外源病原的侵入; (2)人体组织的减少; (3)人体组织的增多; (4)人体功能的降低; (5)人体功能的亢进; (6)气体交换的减弱; (7)食物交换的减弱; (8)血液交换的减弱; (9)体液交换的减弱; 也就是说,从完整的系统的角度,人体总共能够发生9种变化,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关于9条规则和匹配药物 医学的目的,就是调整这9种相应的变化,使其恢复正常状态。 由此,医学的治疗原则即为: (1)清除侵入的外源病原; (2)增加减少的人体组织; (3)减少增多的人体组织; (4)提高降低的人体功能; (5)抑制亢进的人体功能; (6)增强减弱的气体交换; (7)增强减弱的食物交换; (8)增强减弱的血液交换; (9)增强减弱的体液交换; 上述就是医学方法的具体医疗目标。 这里,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本质都是围绕这9条基本规则,发展出了各种药物和方法。 以现代医学为例。 (1)清除侵入的外源病原; 这类药物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各种杀灭细菌的抗生素,各种病毒抑制剂,各种解毒剂等等。 (2)增加减少的人体组织; 补充人体组织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营养元素等等。 (3)减少增多的人体组织; 各种杀伤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甲氨蝶呤、紫杉醇、顺铂、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等等。 (4)提高降低的人体功能; 各种功能促进药物,比如肾上腺素、甲状腺素、正性肌力药物等等。 (5)抑制亢进的人体功能; 各种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等等; (6)增强减弱的气体交换; 目前还没有能够增加气体交换的药物,但现代医学发展出了各种辅助通气机械; (7)增强减弱的食物交换; 各种促消化类药物,间接提升肠道交换; (8)增强减弱的血液交换; 各种抗凝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肝素钠等; (9)增强减弱的体液交换; 各种利尿剂等; 这里,神奇的是,传统医学围绕这9条原则,发现并形成了非常庞大并有效的药物体系。 经过多年的对各种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深度的现代药理研究,反复对比,反复验证,我们发现了如下的对应药物体系。 (1)清除侵入的外源病原; 各种清热解毒类药物,比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黄连、蒲公英、板蓝根、贯众、败酱草等等数百种,这些药物类似广谱的中低强度的抗生素或抗病毒剂或解毒剂。 (2)增加减少的人体组织; 各种补阴补血类药物,比如熟地、石斛、麦冬、沙参、玉竹、枸杞、五味子等等数百种,疗效明显优于现代医学所用药物。 (3)减少增多的人体组织; 各种散结类药物,比如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山慈菇、黄药子、蜈蚣、全蝎、壁虎、斑蝥等等,这类药物与现代医学的化疗药物相比,具有一定的靶向治疗作用,类似天然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 (4)提高降低的人体功能; 各种温阳散寒补益类药物,比如附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黄芪、党参、人参、防风、藁本、独活、羌活、白术、威灵仙、仙鹤草、仙灵脾、甘草等等,这类药物与现代医学的化学药物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5)抑制亢进的人体功能; 经过反复的药理实验作用对比,发现天麻、钩藤、酸枣仁、石决明、生牡蛎等,就有和镇静剂及β受体阻滞剂类似的作用,但安全性更高,不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6)增强减弱的气体交换; 这类药物目前现代医学中还没有,但传统医学中却有大量的,这类药物叫做理气药,比如陈皮、藿香、柴胡、木香、香附、枳壳、枳实、厚朴、紫菀、款冬花、桔梗、紫苏、砂仁、郁金、杏仁、草果等等。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这类药物可以促进气体交换,促进氧气经过肺泡或肠壁进入血液,也可以促进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或肠壁排出。 (7)增强减弱的肠道交换; 经过深入的药理研究发现,比如大黄,可以促进肠道的物质交换,促进血液中的毒素排出到肠道,促进肠道中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近几年来,对于尿毒症患者,使用大黄进行结肠透析以促进血液中毒素排出,获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 (8)增强减弱的血液交换; 各种活血化瘀类药物,比如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牡丹皮、莪术、王不留行、三棱、刘寄奴等等,这类药物较阿司匹林等,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优势,而且副作用极小。 (9)增强减弱的体液交换; 各种祛湿化痰类药物,比如茯苓、泽泻、苍术、石菖蒲、车前子、葶苈子、半夏、猪苓等等,这类药物较现代医学的利尿剂,作用显著,副作用极小。 神奇的破解 这里,根据上述匹配的中药主要种类,我们可以把现代系统术语转换为对应的简单用词。 (1)把“清除侵入的外源病原”对应为“祛邪”; (2)把“增加减少的人体组织”对应为“滋阴”; (3)把“减少增多的人体组织”对应为“消阴”; (4)把“提高降低的人体功能”对应为“温阳”; (5)把“抑制亢进的人体功能”对应为“抑阳”; (6)把“增强减弱的气体交换”对应为“行气”; (7)把“增强减弱的食物交换”对应为“通肠”; (8)把“增强减弱的血液交换”对应为“活血”; (9)把“增强减弱的体液交换”对应为“祛湿”; 这样,我们立刻就能发现,组织=阴,功能=阳,中医“阴阳”的本质也就直接破解了! 《黄帝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句就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维持阴与阳的稳定”,和上述的第一生存法则“维持组织与功能的稳定”是完全一致的了! 多年的奥秘,就这样被轻松破解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yx/5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执业药师每日一练1016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