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硬核科普,看完你就懂了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Hp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到底什么是Hp?Hp怎样传染?感染Hp一定会致癌吗? 今天一起了解一下这个糟心的Hp吧! 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生存能力极强,它可以寄生在胃粘膜,藏在胃小凹中,既能避免胃酸环境的影响,也不易随着食物排出体外。 Hp从何而来? 人是Hp的惟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消化道Hp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儿童高感染现象与家族聚集性是Hp感染的显著特征,家庭内传播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径。 传播途径 各年龄段Hp感染率 统计显示,在我国20~50岁的人群中Hp的感染率呈递增趋势,50岁以上高达69%。 感染后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Hp感染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生在幽门、胃窦等部位的胃粘膜上,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产生毒素,破坏胃黏膜。久而久之,就可以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Hp感染还会使胃癌风险增加4~6倍,可导致原发性胃癌,以及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而初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年龄较小的人,胃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Hp感染一定会得癌吗? 感染Hp未必会得胃癌 虽然Hp是1类致癌因子,但感染了Hp未必会得胃癌,因为不同菌株的毒性有所差异,且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反应也不尽相同。 换句话说,Hp感染的确可以诱发胃癌,但不是必然的。从数据统计来看,仅有约1%的感染者发生胃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胃癌及MALT淋巴瘤。 此外,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到发展成胃癌,还需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四个阶段。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所以只要能在肠上皮化生之前积极治疗,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就可以有效防止不可逆转性癌前病变的产生,大大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查出Hp感染要不要根除 既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不一定会得胃癌。估计不少人都会松了口气,甚至认为治不治疗都没关系。其实不然。 首先,要明确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级致癌物; 其次,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的危害不局限于胃部,还会增加消化道溃疡、肝脏病变、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风险; 而且,年最新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胃癌发病率降低39%;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重度癌前病变人群和老年人也有预防胃癌的作用。 因此,一旦查出幽门螺旋杆菌,只要没有杀菌的禁忌症,建议必须杀灭。 日常如何预防? 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粪-口和带细菌的唾液口-口传播,与其纠结要不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不如从源头入手,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少吃生食、不卫生饮食 如今喜欢吃生食的人越来越多,如:生鱼片、生蚝、成熟度低的牛排等。但如果水源遭到粪便污染,带有存活的幽门螺旋杆菌,则生吃污染水中的鱼虾,或用污染水清洗的生食,就可能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几率。 因此,建议选择正规商家;尽量少吃生食,尤其是在不确定水源环境的情况下,即便没有幽门螺旋杆菌,也可降低其他病菌感染的风险。 2.使用公筷 在外就餐时餐具没有及时消毒,循环使用,餐桌上给人夹菜以示亲近等现象,及其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通过胃-食管反流进入口腔,广泛存在于牙齿、唾液中。 针对这种情况,鼓励大家消毒后的干净餐具,并使用公筷,既降低感染风险,也同样能表示亲近。 此外,父母与儿童的餐具应分开使用,更要摒弃用嘴对嘴的方式给婴幼儿喂食或将咀嚼后的食物给孩子吃的习惯。 3.适当补充耐酸益生菌 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并产生氨,从而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逃脱胃酸的攻击。 日常可适当补充耐酸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破坏“氨云”,让胃酸发挥杀菌作用,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4.中医来帮忙 半枝莲、山慈菇、白花蛇舌草配合使用有消炎、抗癌、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对肿瘤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如果配合黄连,则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效果非常好。有需要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切不可擅自用药保健,以免出现意外。 总的来说,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共餐方式,能大大降低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的风险。我们行动起来,让幽门螺旋杆菌无计可施! 喜欢就点在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yx/5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天佑中华有中医传承有方之骨伤名医方系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