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安全注意这十类药物最伤肝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患者因纳差、腹胀、厌油、皮肤黄染等症状前来就诊。笔者询问患者病史,经常会得知患者近期因感冒或其他原因服用了某些药物,孰不知这些症状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 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据文献统计,目前约有-种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炎,下面笔者就为大家整理出几种常见的可引起肝功能受损的药物。 、抗结核药物 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害在结核病的治疗中较为常见。 异烟肼在治疗3个月时可出现可逆性转氨酶升高,35岁以上患者肝毒性发生率较高,大部分停药后肝功能可迅速恢复。利福平引起肝功能受损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程度轻,但联合异烟肼后发生率明显升高,可由.%上升至2.5%,主要与诱导细胞色素P有关,吡嗪酰胺引起剂量依赖性肝损害,多引起急性肝炎。 2、解热镇痛药 这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不同,故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常见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莱普生、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 其中以对乙酰氨基酚最为常见,是欧美国家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禁食状态下,特别是48小时内未摄入碳水化合物成为引起肝损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在48至72小时出现肝衰竭,常伴有肾功能不全,服用该药物需禁酒,其余药物则相对较少引起肝功能受损。 3、抗生素类 以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引起的肝损最为常见。 大环内酯类按抗生素上市的早晚,将其中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划分为新品种,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划分为老品种,新品种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少,但其肝损害所占比例较大。 罗红霉素是红霉素的丙醚肟衍生物,引起的肝损害比红霉素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危害可能更严重。红霉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出现以胆汁淤积为特征的综合征,约有2%-4%病人会酿成胆汁淤积性黄疸。 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及半合成衍生物甲烯土霉素,若用量过大,可引发中毒性肝炎,妊娠期妇女应特别注意,四环素可造成妊娠期妇女严重肝损害甚至死亡,一般人也容易遭受同样的厄运,所以肾功能不全及妊娠后期应禁止使用。 4、心血管系统用药 常见药物为胺碘酮,25%应用患者转氨酶升高至5倍,0.6%出现明显肝脏疾病,可诱导产生慢性肝脏疾病,发病迟缓隐匿,可能发生肝硬化失代偿后才发现,病理主要为脂肪性肝炎表现,5%至50%出现小结节性肝硬化。 胺碘酮引起的较轻的肝损害可在停药后2周至4个月肝功能逐渐恢复,但进展期肝损患者,即使停药胺碘酮,肝损也呈进行性变化,死亡率高。 5、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是抗精神病药物中最容易引起肝损的药物,易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其所致的肝损害与计量无关,约80%至90%的病人在用药至4周内会出现发热、皮疹、黄疸与消化道症状,少数病人会因肝衰竭而死亡。氯氮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相对较轻。 6、降脂药物 他汀类作为二级预防,甚至是一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组成,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一线的降脂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其可能导致无症状血清转氨酶升高,但大多数是可逆性的,在停药后数周很快恢复,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甚至肝功能严重异常。对于无肝损的患者,服用他汀类一般不会引起肝损伤,但对于有慢性肝损伤需要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则应根据病情谨慎用药。 7、降糖药物 格列酮类可产生致命的肝毒性和肝功能衰竭,应用此类药物应注意监测转氨酶水平,如ALT升高3倍以上应停用此类药物。 8、抗真菌药物 酮康唑属于光谱抗真菌药之一,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口服后可出现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皮肤及巩膜黄染等症状,偶可发生严重肝毒性,主要为肝细胞型,发生率约为0.0%。 对于以往有肝炎及饮酒病史者,可加重其肝损害,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患者,疗程越长,发病率也越高,病死率也很高,故应谨慎使用。 9、抗肿瘤类药物 巯嘌呤、氟尿嘧啶、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更生霉素、丝裂霉素等抗癌药物可抑制肝细胞功能,影响肝细胞代谢。其中巯嘌呤极易引起黄疸,发生率可高达20%-40%。 0、中药类 中草药物品种众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土三七,土三七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茎或全草,有破血化瘀,止血消肿的功效,可治疗吐血、咳血、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可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肝大、腹水、黄疸等,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病死率较高,其发病可能与服药过量、炮制不当、未经配伍、个体差异有关。 除此之外,过量服用苍耳子、雷公藤、草乌、川楝子、黄药子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桑寄生、生半夏、蒲黄、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等。 药物引起的轻度肝功能受损,一般在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但一旦发生重度肝功能损害,则预后一般较差。特别是对于本身有肝炎病史、长期饮酒所致酒精性肝病的患者,服用药物时更需注意,尽量避免使用肝损药物,若需服用,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切不可盲目用药。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医学百科药物性肝损伤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DILI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可发生在用药超量时,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的情况下。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种,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超过种,因此,DILI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疾病分类 按病程特征药物性肝损伤分为急性药物性肝病(肝脏炎症在6月内消退)及慢性药物性肝病(6月或再次肝损伤)。 急性药物性肝病按照临床表现特征,根据国际医学科学理事会的标准,又分为肝细胞性药物性肝病(ALT/ALP5)、胆汁淤积性药物性肝病(ALT/ALP2)及混合性药物性肝病(5ALT/ALP2)。 慢性药物性肝病有分为慢性肝实质损伤(包括慢性肝炎及肝脂肪变性、肝磷脂沉积症等)及慢性胆汁淤积、胆管硬化、血管病变[包括肝静脉血栓、肝小静脉闭塞症(VOD)、紫癜性肝病(肝紫斑病)]、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特发性门脉高压)。 临床上还要亚临床性肝损伤,亦称肝脏的适应性反应,仅表现为血清丙氨酸氨基移酶和(或)ALP水平轻微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3倍,常常自行回复,但如为特异质或过敏体质,继续用药有可能发生严重致命的不良反应,需引起注意。 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病可以表现为目前所知任何类型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其中急性肝损伤约占报告病例数的9O%以上,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 急性药物型肝病若为肝细胞型,可表现为肝炎型,在黄疸出现前~2天有乏力、胃纳减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深等前驱症状。严重病例可呈肝衰竭表现,可并发肝昏迷而死亡。生化检查ALT、AST明显增高,可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亦可表现为脂肪肝型,临床特点为脂肪肝、氮质血症和胰腺炎。一般在连续用药3~5天以上,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上腹痛、尿色深、肝肿大、黄疸、肾功能减退,有少尿、血尿素氮增高及代谢性酸中毒。生化检查ALT及AST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一般低于7.μmol/L,亦可高达5.3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偶有血糖过低,本病预后差,如不及时停药,病死率很高。急性药物型肝病还可表现为肝内胆淤型药物性肝炎,包括单纯淤胆型,临床表现为起病隐袭,常无前驱症状,发病时无发热、皮痛或嗜酸粒细胞增多。黄疸轻,于停药后很快消失。生化检查AST增高,碱性磷酸酶和胆固醇大多正常;淤胆伴炎症型肝炎可有发热、畏寒、恶心、腹胀、乏力、皮疹,随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肝大并压痛,嗜酸细胞增加。生化检查胆红素、ALT、AST、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均中高度升高。混合型药物性肝炎既有肝炎型的表现亦有胆汁淤积的表现。 根据临床类型不同,慢性药物性肝病可以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表现,如为血管病变[包括肝静脉血栓、肝小静脉闭塞症(VOD)]、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特发性门脉高压),临床上主要为门脉高压的表现。如出现腹水、肝脏肿大、腹部膨隆及黄疸等,VOD患者可出现肝衰竭,表现为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体重明显增加,示V0D病情严重,病死率近00%。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杂志社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药房网有偿征稿啦,详情进入 ◆“中国药房网”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白殿疯前兆图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yl/2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些中药吃多了对肝肾有伤害,用药不要随意
- 下一篇文章: 药典中略显略呈略有微有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