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中医医院 http://m.39.net/pf/a_8810647.html

更多精彩,   中国传统药物绝大多数是天然药物,毒副作用较小,安全系数较高,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华本草》是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主持的重大科研课题,全书共35卷,万字,收入中医药物达味。在编纂过程中,不仅参阅了大量古代民族医药学的经典专著,并对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医药文献著作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从各个方面对药物作了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同时还参阅了现代民族药学著作,体现出了民族药学的现代研究成果,一部比较详细的且比较全面的草学巨著。

  在《中华本草》中,我们查阅到许多关于芭蕉科植物的阐述,包括其药性、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等,小编整理了文字版知识点分享给家人们一同学习。

01

芭蕉根

味甘,性寒。归胃脾、肝经。

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主治热病、烦闷、消渴、痈(yōng)肿疔(dīng)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

  1.《日华子》:“生芭蕉根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料敷。”

  2.《本草从新》:“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赤游风疹,风热头痛,产后血胀,消渴饮水,天行热狂,血淋涩痛,疮口不合。”

  3.《药性切用》:“解猪肉毒。”

  4.《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治水肿脚气。”

  5.《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根煎服可治感冒、胃病、腹痛,并能治消褐,淋病”

  6.《贵州民间方药集》:“通便秘。”

  7.《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糖尿病,关节肿痛,颈淋巴结核,烫伤。”

  8.《四川中药志》年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产后恶露不下。”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或煎水含漱。

1.治糖尿病:(芭蕉)鲜根60g。捣烂取汁,和晚蚕沙粉30g,蜂蜜少许冲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黄疸病:(芭蕉)根9g,山慈菇6g,胆草9g。捣烂,冲水服。(《湖南药物志》)

3.治颈淋巴结核:(芭蕉)根60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4.治慢性肾脏炎:芭蕉根15g(鲜根30g),煎服;或与接骨木花10g同煎。{《江苏中医》,(9):36}

5.治头晕目眩,哮喘:芭蕉根30g,杜仲15g。煨水服。(《贵州草药》)

6.治关节肿痛:(芭蕉)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7.治疝(shàn)气:芭蕉根15g,木通9g。煨水服。(《贵州草药》)

8.治胎动不安:(芭蕉)根60~90g。煮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02

芭蕉叶

味甘、淡,性寒。归心、肝经。

清热,利尿,解毒。主治热病,中暑,水肿,脚气,痈肿,烫伤。

  1.《草本再新》:“治心火作烧,肝热生风,除烦解暑。”

  2.《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治水肿脚气,外用消痈肿。”

  3.《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皮及叶敷蜂、虻刺伤处,可止痛,并有止血作用。”

内服:煎药,6~9g;或烧存性研末,每次0.5~1g。外用:适量,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1.治全身浮肿,阴囊肿:芭蕉叶、山栀子煮汤,作熏洗剂,或作温浴剂。{《江苏中药》,(9):36}

  2.治肿毒初发:芭蕉叶研末,和生姜汁涂。(《圣惠方》)

  3.治吹乳:芭蕉叶捣烂,敷贴。(《卫生易简方》)

  4.治烫火伤:芭蕉叶适量,研末。水泡已破者,麻油调搽;水泡未破者,鸡蛋清调敷。(《江西草药》)

下期我们一起学习

《中华本草》中有关于

芭蕉油、芭蕉花、芭蕉子的知识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中华本草》

《中华本草》(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tp/10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