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痛风病名之商榷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朱老将其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二、主要治则是泄化浊瘀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复。这也说明: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三、辨证辨病,灵活用药朱老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曾取以上药物制成“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继续服用,可以获愈。

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实验证明,用痛风冲剂对因微结晶尿钠所致大鼠实验性痛风观察,给药组2小时后大鼠的足跖肿胀的消退,显然比模型组要快,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在消肿方面,痛风冲剂并不逊于秋水仙碱组。毒性试验证明:痛风冲剂对人体是安全可靠的。目前正在作2期临床观察,以便申报新药。

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律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解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四、病案举例

张××,男,70岁。99年11月10日初诊:双手指关节肿痛月余,伴晨僵1小时,左手中指关节严重红肿热痛,犹如胡萝卜,活动受限,二便调,纳可。查:UAmmol/L,ENA总抗体阳性,WBC3.67×10/L,ESR56mm/h,Cr15.6mg/L,舌红,苔薄白中裂,脉细小弦。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痛风,不易速解。治宜蠲痹通络,佐以泄化浊瘀。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生黄芪、青风藤、泽兰、泽泻、土茯苓各30g,生地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甘草各6g。7剂。   (2)益肾蠲痹丸4g×21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痛风冲剂9包×3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11月20日二诊:药后关节肿痛减轻,口干,二便正常,但遇寒痛剧,舌脉同前。复检:血尿酸mmol/L,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豕希莶草、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各30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7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11月27日三诊:近有低热T37.8C左右,便溏,神疲,心悸,夜寐不安,ESR28mm/h,脉细涩。此症顽固,常有反复,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鹿含草、律草、土茯苓、怀山药各30g,白薇、地骨皮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甘草6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12月11日四诊:低热渐除,神疲,纳可,寐不实,舌苔白腻,脉细小数,原法续进。   处方:   (1)上方加炒苡仁、夜交藤各30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12月25日五诊:肿痛已消除,惟神疲、低热未已,需耐心服药,方能痊愈。   处方:   (1)上方30剂。   (2)痛风冲剂9包×10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90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愈。此案亦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痛风,二者都是顽缠难愈的疾病,发生在一人身上,就更显得难以措手,前人著作中也鲜有可资借鉴的成例。笔者初诊用乌蛇、蜂房、地鳖虫、地龙、僵蚕等蠲痹通络为主,佐以泽兰、泽泻、威灵仙、土茯苓、穿山龙泄浊化瘀。二诊因受寒而痛,加川乌;三诊因发热加律草、白薇、地骨皮;四诊因寐不实而加夜交藤,都是因证而施,而蠲痹通络,泄化浊瘀的主导方针不动,且汤丸并进,意在加强作用,并鼓励患者耐心服药,结果在五诊时即收肿疼尽消之效。

附现代研究:

土茯苓蚕沙有明显降低尿酸的作用.秦皮川萆薢薏苡仁山慈姑淫羊霍稀签草车前子地龙泽泻等具有增加尿酸排泄的功能.威灵仙秦艽有溶解尿酸的作用.泽兰桃仁当归等有抑制尿酸合成的作用.青皮陈皮有碱化尿液的作用.合理的中药配伍并辅以补肾的成分,能使尿酸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内.体内70%的尿酸是通过肾脏排泄的,健全的肾功能是维持尿酸正常的前提.长期尿酸偏高对肾脏会造成损伤.

1、中医名医、专家在线咨询

2、中医体质、在线测评

3、四季养生保健知识免费学

4、关爱身心,每周沙龙免费参与

长按左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igua.com/scgjg/10504.html